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愿意思考了?

杂谈 刘宇帅 5天前 阅读量: 53

“那谁,报警了,快看一下原因。”

过了半小时。

“找到原因了吗?”

“没有。”

“啊,这不是刚做完的功能,没有找到原因吗?”

“没有。”

然后就得我自己去查原因了。

这是最近我在团队里经常会遇到的情况。我们做了一个新的功能,上线后过了几天出了问题。让开发该功能的同学去排查,经常是半天找不到原因,或者只找到哪一行报错了,却不知道怎么修改。

很多时候,并不是因为他技术能力不行,而是因为他实在想不起来自己当时写的代码是干嘛的了。不清楚业务背景,不清楚产品功能,不清楚上下游逻辑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他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被安排的任务,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。

今天想聊的就是——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愿意思考了?


为什么

很多时候,他们并不是因为懒惰,而是因为长期的工作模式养成了固定的行为习惯。任务来了,只想着尽快完成,而不会去思考怎么做才更好。久而久之,思考能力就会越来越差。

环境因素
在快节奏的团队里,KPI、迭代和上线时间常常被放在第一位。大家为了追求“快”,自然倾向于少想一步,能完成就好。久而久之,习惯就固化了。

心理因素
有些人害怕出错,觉得“多想多错”,干脆只执行指令;有些人怕麻烦,不愿意理解上下游逻辑,只盯着手里的那几行代码。长此以往,遇到新情况的应对能力就越来越差。

惯性 如果一直在熟悉的领域里工作,人就会在舒适区打转。表面上看似熟练高效,实际上已经停止了真正的思考。一旦工作内容有所变动,需要他们自己去学习、去思考时,问题就暴露出来了。

其实我说的“他们”,并不是特指某个人,而是指我们大部分人,包括我自己。我们每个人都会尝试给自己圈定一个舒适区。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都还能应付,但一旦触及边界,就会显得不知所措。

如何解决

多问几个为什么
接到新的需求或任务,不要急着写代码,先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。
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?为什么要这样做?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?有没有更好的方案?

只有真的搞清楚了“为什么”,我们做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。

多复盘反思 做完一个需求或任务,不要上线就完事,要学会复盘。

交付的质量如何?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?这些问题是前期准备不足,还是执行不到位?

反思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能力,但很多人却几乎从来不反思。我们要不断训练这种能力。刚开始可以每天留出半小时做复盘,时间长了,思考和反思会变成习惯,做到随时随地都在思考。

最后

其实,一个稳定的团队只需要10%的人有思考力就够了。比如,一个10人的团队只需要1个人思考、9个人执行;一个100人的团队只需要10个人思考、90个人执行就能运转。

这只是针对于工作内容相对固定的团队而言。当团队因为各种原因发生重大变故时,10%的人可能就不足以应对,需要20%、甚至40%的人具备思考力。而团队的预算往往有限,所以一旦变故来临,那90%的人往往最先被淘汰。

所以,我们要努力成为那10%,而不是没有思考力的90%。

要主动学习,主动思考,而不是等到环境变化时才被迫学习。

因为当环境改变时,唯一能保护你的,不是经验,不是职位,而是你思考的能力。

祝好

提示

功能待开通!


暂无评论~